禪茶一味 古道遺風 ——茶馬古道名鎮沙溪寺登街考釋
張楠 胡皓明 楊德彪
寺登鎮,即寺登街、沙溪等。今為鎮政府所在地。這是一個人口3599人,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等族聚居集 鎮。它是中國唯一幸存的茶馬古道集市;鎮旁還分布有國家級大理風景區的劍川石寶山風景區(含《劍川石窟》)、鰲鳳山古墓群遺址、沙溪興教寺、《昭信校尉楊侯墓》、本主廟、玉津橋等名勝古跡等。2002年,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列入“世界10處瀕危遺產名錄”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寺登街這一久居深山人未識的“白族村姑”,一夜之間享譽中華,成了世界遺產,引起廣泛的關注。為了打好茶馬古道重鎮寺登街這張牌,特對其進行考釋并提出幾點建議,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一、地理位置稱謂由來
沙溪,古稱“沙追”、“沙退”,今為“寺登鎮”。北距劍川縣城30公里;南距大理市100公里。它東靠云嶺山系的鰲鳳山麓,西臨瀾滄江水系的黑惠江,歷史悠久,氣候宜人,物豐民富,風光優美,民風古樸。
寺登街,古稱“四登”,是白、漢復合語地名。白語稱“地方”,為“登”,因明初修建規模宏大的興教寺,“四”,改為“寺”,稱“寺”;“街”,是指過去的村寨有“日中為市”習俗,稱“趕街”,而得名“寺登街”。 其區位正處古滇藏道(今214國道)北上麗江、迪慶,進入藏區和西去大理、保山、德宏至緬甸、印度的重要通道。 “云南是茶的故鄉”,唐、宋以來因“茶馬互市”的興起,寺登街形成為滇西北的茶馬古道重鎮。據(清)《滇南新語》記載:“川之沙溪甸尾皆有市,悄悄長晝,煙冷街衢,日落黃昏,村人蟻赴。手燃松節曰,‘萌子’,高低遠 近,如螢如蛉,負女攜男,趨市買賣。”這是當年寺登街夜市的真實寫照,從而可看出當年寺登街商貿集市的繁榮景象。至今,寺登鎮保留下的街巷、民居、庭院、門樓、照壁、商店、作坊、寺宇、寨門、古道、橋梁等建筑以及趕街的習俗。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厚重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含。
二、歷史悠久文物薈萃
據1980年10~11月,云南省考古隊在鰲鳳山發掘的春秋至東漢墓362座,其中在兩座春秋墓中發現有鑿孔的47枚貝”;在東漢墓中共出土銅、陶、石、玉及瑪瑙、綠松石等401件??芍?,早在2400~1900年前,居住在沙溪的先民就懂得了用象征財富的“貝”進行裝飾和有發達的青銅冶煉及陶、石、玉的制作技術工藝。又據《劍川石窟》沙登箐片區第1窟“沙追附善邑,三賧甸張傍龍,妻盛夢如,子龍慶、龍興、龍安、龍千等有善緣,敬造彌勒仏,阿彌陀仏。圀王天啟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的題記中得知:“沙溪”,古稱“沙追”。“天啟”,為南詔王蒙世隆的年號,“天啟十一年”,為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850年),仏(佛)、圀(國)兩字,為(唐)武則天所新創的18個異體字之一。在(唐)南詔時,沙溪一帶的民眾已信仰佛教,施主張傍龍及妻、子等人,率先創建著名的《劍川石窟》(分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三個片區,共17窟,137尊造像),有佛、菩薩、弟子、羅漢,梵僧(觀音的化身);南詔王、王妃、清平官(相當于宰相)、侍從、供養人及波斯國、印度僧人等造像。體現了漢藏文化與白族雕刻藝術的融合,是研究(唐)南詔、(宋)大理國歷史、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1961年3月4日,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信校尉楊侯墓》的墓主人楊惠家族,自元代起就是沙溪的名家大姓,明洪武十五年(1382)楊惠及其子楊忠,隨劍川州土官宣慰楊直,前往洱源佛光寨,歸附明軍總兵官傅友德征戰滇西,戰功顯赫,封為昭信校尉,世襲土官。崇信佛教的楊惠家族,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修建規模宏大的興教寺。寺宇由正殿、二殿、山門及古戲臺組成。大殿,為重檐歇山九脊頂,殿內因供奉佛像及佛教壁畫眾多,而稱“萬佛寺”。佛像及部份壁畫在“文革”中慘遭浩劫,現壁畫僅存:《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太子游苑圖》、《南無北方不空成就佛》、《南無西方阿彌陀佛》、《熾盛金輪佛》、《尊勝大佛母》、《大日如來及二弟子》、《藥師佛》等9幅。這些壁畫題裁,多為佛教造像和佛經故事。在《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中,融進了楊惠率兵將降魔的圖像,借神的威力降服群魔,宣揚其武功戰績;《太子游苑圖》為講述佛祖釋迦牟尼作為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太子的喬達摩·悉達多游園時的故事,而在“圖”中的人物卻穿著中國明朝的服飾,而且景又是中國化了的皇家園林。這些壁畫,布局莊嚴,色彩豐富,筆墨酣暢,造像體態豐盈,神情自若,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正殿壁畫中有“大明永樂十五年歲次丁酉(1417)夏六月信士楊慶敬繪”及“沙退鄉甸頭村畫匠張寶”題記。此外,在沙溪金雞棲石上的(明)《昭信校尉土官楊惠墓碑》有“畫匠張寶、石匠楊秋等刊”落款。這些壁畫的畫風與《昭信校尉土官楊惠墓碑》雕刻藝術相似,可斷定,均出自白族畫匠張寶之手,而且這些壁畫、墓碑雕刻的風格技藝與(唐)《南詔圖傳》、(宋)《大理國梵像卷》及《劍川石窟》中巖畫“菩薩行列圖”風格技藝一脈相傳。據《新纂云南通志》記載:“興教寺,在城西南六十里沙溪街,即楊升庵、李元陽詠海棠詩處,明永樂十三年建。殿宇巍峨,佛像佛龕制作尤精。”史料的記載與沙溪興教寺的史實相符,而且至今劍川石鐘寺石窟還保存了楊慎、李元陽嘉靖庚寅春題《詠興教寺海棠詩》的匾額。匾中的詩記述了:明狀元楊慎(升庵)土翰林李元陽(中溪)于嘉靖九年(1530年)游沙溪興教寺時,正值春光明媚,見寺中兩株海棠花盛開,倆人觸景生情以海棠花自喻,留下千古絕唱的《興教寺海棠》詩如下:
楊慎:《詠興教寺海棠》詩
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
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深山委路塵。
李元陽:《和楊太史興教寺海棠》詩
國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似去年芳。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題詩玉署郎。
明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十七日,我國著名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從石寶寺(今寶相寺)經石鐘山見“峰頭石忽涌起,如獅如象,高者成崖,卑者為級,穿門蹈辛瓣,覺其有異,而不知其即鐘山也”。“乃別僧東南行塍間,三里至四屯(即寺登街),村廬甚盛”,(見《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這就是徐霞客筆下的沙溪。
三、禪茶一味古道遺風
白族,古稱“河蠻”或“白蠻”。“那馬”、“勒墨”等。今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就有130多萬,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及洱源、劍川、鶴慶、云龍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白語支。白族主要崇信“本主”,即一個村或幾個村的保護神,此外,還信仰佛、道、儒等。
民俗是一種社會現象,包括生產、生活、居住、禮儀、飲食及宗教等方面。劍川沙溪的城鎮、街道、民居、馬棧、茶館、作坊、商店、寨門、古樹、寺宇、戲臺、驛道、橋梁。集鎮上“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豪宅大院的民居,多為歐陽、趙、李、楊等大姓,他們有的是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也有清至民國的商賈或馬鍋頭。他們從大理馱運布匹、鹽、茶等至藏區銷售后;再從藏區運回黃金、皮毛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其居家的門樓和庭院中的梁柱、窗欞、格子門、佛龕的雕刻等,都十分精美,體現了“劍川木雕之鄉”白族民間工藝的精湛水平和文化氣息。其村鎮的居家多設佛堂,供奉“天地君親師位”及祖先牌位。中堂(客廳)設有供烤茶的火塘,“客來獻茶”是白族的習俗。每逢初一、十五,家家門前焚香和老年婦女吃齋念佛的習俗。四登街的魁閣帶戲臺,平時供奉魁星,節慶日唱戲(“趕廟會”)。每逢星期五“趕街”,鄉民們人背馬馱將土特產運到集市上來進行交易,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如今,在一些城市早已消失的“剃頭鋪”、“彈棉花”、“棺材鋪”、“豆腐店”、“古玩店”、“雜貨鋪”比比皆是。這是禪茶一味和古道遺風的再現,是人們體驗茶馬古道風情的重要驛站。
四、具要保護更要創新
劍川寺登街自公布為“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后,在省、州、縣政府及國外的一些組織和個人的支持和贊助下,目前,寺登街的街道民居得到有效的保護,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進行修復,大殿的明代壁畫得到搶救,山門左右修復了身高丈八哼、哈二將。四方街的魁閣帶戲臺修葺一新,作為“茶馬古道”實物陳列室,可供游人參觀游覽。四方街的“茶馬驛站”、“文化接待中心”及民居客棧設施基本完善,在食宿方面也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加之由214國道從甸南至石寶山風景區的游路及沙溪交通條件的改善,為寺登街的保護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保護寺登街這一世界品牌的最終目的,是把寺登街建成高水平的生態旅游區。因此,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更要注重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培植提高軟件服務能力,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招來更多旅游者和投資者。為此我們
建議:
1、寺登街劍川的一張有國際影響的“金字招牌”,具要打單張,更需要打與劍川石寶山風景名勝區(含海云居、寶相寺、石鐘寺石窟)、甸南(含劍湖、海門口桿欄式建筑、青銅器遺址及劍川縣城(含西門街)所構成的“金三角”旅游文化圈,優勢互補,可操作性強,可聯手拓展。
2、興教寺雖是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實質仍是佛教寺宇。在恢復壁畫的同時還要修復佛像及佛龕,再現劍川木雕的高超技藝;殿宇檐下的匾額、楹聯、題詠也是一種人文景觀,諸如《詠興教寺海棠詩匾》,黃元治“興教寺”匾等,需要恢復。一座高品位的寺廟,需要有德高望重的高僧當主持,在宗教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開展正規的法事活動。
3、“寺登街是茶馬古道上唯一悻存的集市”,歷史上有其繁華與輝惶,如今具要保護,更要發展與創新。在保護古街、馬棧、茶樓、民居、門樓、照壁、寨門、寺院、戲臺、作坊、商店、驛道、橋梁等建筑的同時,還要室內的擺設及室外懸掛幡旗、商號匾牌、對聯等,凸現茶馬古道的集市文化。
4、為體現茶馬古道重鎮寺登街文化品牌,需在沙溪、寺登街的入口或中心地段立《茶馬古道重鎮——寺登街》石碑,以供人們了解寺登街豐厚的歷史文化,還可讓游客在碑前攝影留念。
5、寺登街有燦爛的佛教文化,民間有豐富的飲茶習俗??稍谒聫R推出“禪茶一味”的寺院茶道,在民間推廣白族的“烤茶”、“三道茶”等茶藝,同時,還可組織茶藝表演隊,為旅游團隊作大本曲、白族歌舞及白族服飾展演,豐富文化服務的內容,改變目前寺登街“白天逛街看廟,晚上睡覺”的狀況。
6、“酒好還怕巷子深”,要加大對寺登街的促銷力度。宣傳要有重點,突出:“茶馬古道上唯一悻存集市”、“茶馬古道活態博物館”、“妙香古國”、“禪茶一味”、“白子遺風”等。宣傳既可以采用報刊、雜志、影視,也可采用戶外廣告及墻體、匾牌、布標等??傊麄饕皿w,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7、旅游是形象工程,也是富民工程,要廣泛宣傳《文物法》,讓居民認識到對古鎮、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保護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要使民眾得到好處,使經營者有錢可賺,有了產業的支撐,人民富了,寺登街才會得到更好保護和發展。
總之,發展文化產業要使其落地,讓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才是文化產業。劍川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只要認真梳理,切實抓好落實,打好劍川縣城、甸南、寺登鎮的縣、鄉、鎮“金三角”黃金游與“茶馬古道”體驗游這兩張牌,劍川旅游騰飛的日子將會到來,寺登鎮的明天更美好!
編輯:若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