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民俗
章虹宇
茶,不僅是止渴除疫、健身益體的天然飲料,同時,也是“輕身換骨”能治“萬病之藥”(梁代陶弘景語)。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茶,不僅是人們用來保健、治病療疾的飲料和藥物,同時,是一種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中,茶是民俗活動的“主角”。
在白族人心目中,茶是天下的“至寶”,是溝通人和神靈之間的橋梁。
白族人不論舉辦任何祭祀活動,一杯敬茶、一碟混裝的茶葉、食鹽和大米,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白族視茶、鹽和米是幾件魔力無邊的“圣物”,祭祀時給神靈供獻三件“圣物”,便可討得神靈的歡心,保佑祭祀者心想事成。同時,它能開啟神靈的耳目,讓神靈聽到你的祈求之聲,為你指點迷津并實現你的所求。
白族人賦予茶驅邪避兇的寓意,把它視作是鎮宅避兇、避邪、保佑平安的吉祥物。
凡白族人出遠門,都要用小荷包裝一點茶葉(下關沱茶更佳), 少許門坎土(堂屋內跨進門坎處的泥土)隨身佩戴。據說,身佩此物,就會一路平安。若在途中或外地發生腹瀉、怕冷發燒等疾病,只要用沸水沖泡荷包中的茶、
土少許喝下,便可病除神爽。
白族趕馬人若在途中“開亮”露宿,必須在宿營地四周撒一圈茶葉、鹽和米混合的“米城”,并在火塘中焚燒茶葉和草果。據傳:使用此俗后,一切邪魔和毒蟲猛獸就不敢步人“米城”,人、畜便平安無恙。此外,居住在云南鶴慶的白族和漢族,在建造新屋選中地基后,要用茶葉、食鹽和大米混合的“三寶”,在宅基地四周撒一圈“米城”;選中埋葬死者墳地后,也要在墳地四周撒圈“米城”。據說,經過此俗,選中的地基便成為一塊“福地”,其主人家族便會無災無難、福祿連綿、興旺發達。新居落成,人們要舉行“安龍奠土”儀式,儀式的“主戲”是“安地膽”。“地膽”是一個土陶罐,內裝“膽魂”——一個鵝蛋;“五子”——連子、桂子、棗子、松子、瓜子;“五寶”——茶葉、食鹽、大米、紅糖、銀器;空隙處全用茶葉充填,稱之“旺茶”——象征放“地膽”的人家,像茶樹一樣興旺發達。埋葬死者棺木的坑穴地中心,也要安放“地膽”,并且要在坑穴棺下的泥土上,鋪一層茶葉,稱“再生茶”。據傳,若死者墳穴中不鋪墊“再生茶”,就不能轉世。再者,白族在新居落成后,要在主房和大門脊中央處,安放土陶燒制的鎮宅獸瓦貓護宅。安放瓦貓的底座下,要裝放一個紅布袋作“貓魂”。袋內裝一本歷書、一支毛筆、一錠墨和一些茶葉。據說。瓦貓下安放了“貓魂”,瓦貓方有靈性,否則,將無鎮宅的作用。另外,白族人在修建土、木、石工程竣工“合龍”時,均要在“龍口”處安放一個內裝茶葉的小瓶,稱之“龍寶”。據說,“龍寶”中的茶葉寓根基永固,從中折射出人們美好的希冀。
茶葉在白族的民俗活動中,除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傳承民俗文化外,人們還將其用作占卜的“神器”。過去,鶴慶白族趕馬人使用的“茶卦”,便是人們賦予茶葉靈性,寄托美好追求的體現。在馬幫出行前夕或行途中遇到疑難時,趕馬人便要用茶卦進行占卜,預示吉兇。因占卜使用的工具是茶葉和茶具,故名茶卦。占卜時,將一把空茶壺放在地上,將壺蓋翻轉凹腔朝天,放于茶壺右邊,分別稱之日、月。茶壺稱天陽,壺蓋稱地陰,象征先天八卦中的兩儀,通稱太極。以八個茶杯象征八卦的八個“卦號”,按等距環放于茶壺及壺蓋四周。每個杯以茶樹的一個部位命名,各代表一個八卦符號。即:上方的茶杯稱“茶仁”(蕾、芽合一的茶果),象征八卦中的乾卦;下方稱根,象征坤卦;左方稱花,象征離卦;右方稱果,象征坎卦;左上方稱須,象征兌卦;左下方稱干,象征震卦;右上方稱葉,象征巽卦;右下方稱枝,象征艮卦。八個“卦號”的排列,與伏羲先天八卦的“卦局”相似,其屬性也頗為相近。茶仁與須屬上陽,花與干屬少陽,葉與果屬上陰,枝與根屬少陰,合而象征八卦中的四象。茶卦之寓蘊,基本與《易經》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吻合。
我國古代易學的占斷,是以數的演算而成卦,用卦象作為占斷的依據,而卦象的依據則是數。茶卦的占斷,也是通過數的演算所得之數象作為占斷依據。其占卜方式,是古代白族先民用使用的“三索占”占卜法。選一把“茶仁”,將其隨心分為兩分,分別放進茶壺和壺蓋中,此舉稱之“索”。隨之,從茶壺中隨意抓些“索”,按時針順轉方向,分別逐一投進根、枝、果、葉、“茶仁”、須、花、干的“卦號”杯中;而后,又反序逆時針轉向再往各個“卦號”杯中投一個“索”。手中剩余的“索”,全部放回茶壺中。然后,點數壺和壺蓋中的余“索”,進行演算。結果出來后,用一個雙頭獨枝的連體“茶仁”,投放到所示“卦號”的那個茶杯中為記,稱之押象。如此演算一次,稱之一“索”,經過三次演算,便是三“索”。最后,把三次所押卦象的結果,按茶卦約定俗成的釋義對照破解,便可得出吉兇禍福的占斷征兆。
茶卦中卦象,是解釋征兆的依據。它是一種特定的理解和解釋系統,以特定的象征意義來表現占斷結果。其八個“卦號”的表征,與我國先天八卦的八個符號的表征相似——
茶卦“卦號”的物稱是茶樹之茶仁、干、花、須、葉、果、枝、根。
象征動物:馬羊雉龍雞豬狗牛。
象征人體:頭口眼足股耳手腹。
象征人性及自然:男澤火土風川石女。
中國八卦,是我們的祖先經“觀象于天,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后,仔細領悟自然界的有機聯系和無窮變化之奧妙的研究成果,其深層蘊含,是對宇宙間事物的一種簡單說明和概括,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樸素認識。白族的茶卦,也像中國八卦一樣,是借用茶樹之各部位作“卦號”,經演算之變化成為卦象來表達哲學、自然科學和宗教學內涵;它用簡單的數字組合成卦,由卦演算成象來解釋宇宙的奧秘,是一種古老的神秘文化,同時,
也是茶文化中的輝煌篇章!
茶在白族民俗活動中,除用作祭品、吉祥物、避兇驅邪物和占卜之“神器”外,在人生禮儀中,可以說是“如影相隨”。白族習俗,嬰兒從降生之日起,家里要用淡茶水為其洗7天的澡,并用細茶末為其敷肚臍眼和腋、胯、心窩等部位,稱之“洗七”和“護魂”。據傳。經此俗后,嬰兒就會“落地生根”、“魂守其舍”,易養成人。當嬰兒過周歲生日時,做母親的要為其在腹部系上茶末、艾絨為芯的“護舍”兜肚。據說,系上兜肚的孩子將會無病無災,健康成長。孩子會起步走路之日,母親要為其系掛個繡茶樹、內裝“茶仁”的長命荷包。據說.孩子系上荷包,就會百邪回避,無災無難。孩子到了12歲的生日,家里要給其嚼“長生”——茶葉、生姜、艾葉和紅糖混嚼。據傳嚼了“長生”,孩子就會壽與天齊。同時,母親要在孩子起步時佩戴的荷包中,再裝進些“茶仁”和香草,改名為吉祥荷包,供孩子終生佩戴。到了孩子們長大成人,談婚論嫁訂婚時,要互換吉祥荷包佩戴。到成婚時拜過堂后,兩人將雙方的吉祥荷包“芯”倒合一處,再加進些鮮“茶仁”拌合,一分為二,裝進新做的兩個雙環型荷包中,各人佩戴一個稱同心荷包。據說,新婚夫妻系上同心荷包,將會夫唱婦隨,多兒多孫,白頭偕老。到了老人去世時,后人得要在他(她)佩戴的荷包中,加進些“茶仁”,給他(她)系在胸前同齊人殮;并在死者眼、耳、口、鼻孔竅中充填細茶末,讓死者安息在茶香中……由此看出,白族人各個人生禮儀時段,均離不開茶。茶應用于人生禮儀中,實質是一種保健和防治病疾之舉;而經民俗活動的“催化”,則變成了吉祥物??梢赃@么說,茶在白族民俗文化中的展示,是白族先民在自身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聚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
茶在白族的民俗活動中,因居住地域不同,其應用之場合也各有不同。鶴慶東、西山區的白族因居住環境閉塞,文化相對落后,舊時傳書帶信多用“實物函”交流、聯絡。其間,茶葉也成了人們的“信使”。若是家中請客赴宴,那就用包谷葉包些茶葉,用青藤拴纏派人給對方送去。對方接到“請柬”,便會按時而來。要是家中起房蓋屋或收割莊稼,需請人前來幫忙,你只要派人給對方送件栗樹葉包茶葉的請工“函”,對方便會準時赴邀。最有趣的還是青年男女間談情說愛的約會“函”。一方邀約另一方前來幽會,便用草編的荷包內裝幾個“茶仁”給對方送去。對方便根據一個“茶仁”表示一天時間的暗示,前來赴約。
鶴慶馬耳山鄉的白族,因同彝族雜居,有些習俗也融入了彝俗。舊時,彝族人打冤家需要和解時,求和的一方,只要用羊皮包一些茶葉給對方送去,對方就會停止撕殺,息斗議和。后來,此俗被白族“接納”,變成了白族的“和平使者”——凡人們有隔閡或怨仇需要議和時,只要議和一方,用荷葉包一分茶葉給對方送去,雙方就會前嫌盡消,握手言歡。若是有人做了錯事,遭到對方的反目,只要犯錯者主動向對方送上一包“和平使者”,便會得到對方的原諒,和好如初。
茶在民俗文化領域中,為何有此崇高的地位?白族民間有則傳說是這么講的:茶和柳,是觀音手持之寶瓶中的靈物,能賜福,造福于萬物。觀音將茶樹遣到人間造福,它發揮了自己的靈性,成了賜人長壽、永生、驅瘟、祛疾的“靈藥”和驅邪、鎮兇、除魔、納福、薈瑞的吉祥物,從而從物而走上了神靈的殿堂。從上面這則傳說中,讓我們看到,茶從物轉化為神靈,是一種民間信仰的產物。民間信仰,是宗教信仰生態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對民間流行的某種精神觀念、某種有形物體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為,其表現是以萬物有靈為基礎,以祈福禳災等現實利益為基本訴求。它重要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濃厚的民俗性。從以上所列舉的材料中可以看到,白族對茶的信仰,始終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從而,構成了一個特有茶信仰生態文化系統。茶信仰在白族的現實生活中,已滲透于風俗、習慣、禮儀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白族人與茶已到“時時與‘有形’的神靈同在,也與‘無形’的神秘力量同在。”(林國平先生語)“形影相隨”,故,茶走上白族的神靈殿堂;從而,也衍生出活態的,具有頑強生命力和廣泛影響的茶俗文化。
從美學價值而論,茶在白族人心目中,是美好的化身。它貌樸實、色清雅、形怡逸、味甘香。不僅是上好的天然飲料,還是治病、療疾、益壽、美容等保健的藥物和凈化、美化環境之物……它的身上,凝聚著白族人對美好的希翼和追求。實用價值、求學價值和信仰心理完美的結合,孕育出白族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茶與民俗的本土文化。
縱覽近年來茶文化的研究領域,多數文章偏重于茶的歷史、茶的栽培及茶的保健功能等,對茶與民俗的研究還不足。筆者撰寫此文,意在拋磚引玉,期盼專家、學者和同行的力作,揭開茶與民俗研究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