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幫文化
馬幫 馬幫文化是在云南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所謂馬幫,是按民間約定俗
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
馬幫有群、伙、幫之說,一般以九匹騾馬為一群,以三群為一伙,全部騾馬加在一
起就是一隊大馬幫,稱之為幫。“喜洲幫”、“鶴慶幫”以及巍山的“回回幫”,是“茶馬古道”上著名的云南大馬幫?!?/span>
馬幫組織靈活多樣,規矩嚴格,一般都要在 馬鍋頭的統一領導下行動。馬幫內有獸醫、馬夫、修理、釘掌專職分工,行路和食宿有規矩,常常數幫或數十幫結隊遠行,有專門旗號作標志。
馬幫有嚴密完整的組織管理制度,通常為大鍋頭一人,總管內務及途中遇到的重大事宜;二鍋頭一人,負責帳務,為大鍋頭助理;伙頭一人,管理伙食,亦行使內部懲處事宜;哨頭二至六人,擔任保鏢及押運;岐頭一人,為人畜醫生;伙首三至五入,即馬幫的“分隊工”;群頭若干人,即“小組長”;么鍋一人,即聯絡員;伙計若干人,即趕馬人,每人負責騾馬一至四匹不等。
馬幫對頭騾裝扮很講究,通常是“頭騾打扮玻璃鏡。千珠穿滿馬籠頭,一朵紅纓遮吃口,腦門心上扎繡球……”展柜中陳列的就是頭騾、二騾和三騾不同的裝飾。大家請看,展墻上掛著的叫“花龍頭”,展柜上陳放的是“大鈴”,這些都是頭騾的裝飾;旁邊分別陳放的二騾的裝飾,當地的趕馬人叫做“二超”和三騾佩戴的“小鈴”。通常在一隊馬幫中,頭騾負責開道領路;二騾負責馱急救藥物,三騾是馬鍋頭或病號的乘騎專用。
趕馬人和馬相依為命,他們親如伙伴。趕馬人與馬交流,講的是“馬語”,這是趕馬人在趕馬過程中叫喚、吆喝騾馬時的一種特殊語言。如“噓”是叫馬飲水,“駕”是叫馬奔跑,“唔唔唔”是叫馬停住。趕馬人常給騾馬取大紅、二紅三紅、大烏、二烏、小烏等名字,經過馴化一段時間后,騾馬就能聽懂主人叫自己的名字,按照主人的命令上馱子或者吃草料。
“世上什么苦,趕馬做豆腐”。趕馬人長年累月出門在外,風餐露宿,在茶馬古道的深山叢林中穿梭,他們歷經的艱辛和危險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也正因此,趕馬人歷經磨練,鑄就了團結誠信、執著無畏、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品格。
趕馬調 趕馬人由于常年要奔走于人煙稀少而漫長的荒野山道上,面對危險重重的山道,時刻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伴隨著他們的無非是叮叮當當的馬玲聲、馬蹄聲、鳥語聲和山風的呼嘯聲。趕馬人彼此間的交流也變得單調而無趣,除了時不時的交流趕馬經驗和吆喝馬聲外基本就再無其他過多的樂趣。趕馬歌也由此誕生了。
起初趕馬人所唱的調子,往往是本民族的山歌調,他們或因即景抒情的需要又或記錄當天所發生的事情而自我改進原調子的詞,或填進新編的反映趕馬人生活的詞。這就產生了原始的趕馬調。這些民歌小調經過世代相傳,不斷的豐富改進,逐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樂曲,統稱之為“趕馬調”。以下是大理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支趕馬調。